登录/注册 搜索
首页>资讯>详情页

《辽源日报》发表文章 报道东辽非遗文化(一)

发布时间:Aug 30, 2023 | 作者:


东辽文化信息

44

东辽县文化广播电视和旅游局                    2023829

《辽源日报》发表文章

报道东辽非遗文化(一)

 

2023年8月25日,《辽源日报》发表文章《非遗传承 让文化瑰宝绽放魅力(上)》,报道了东辽的非物质文化遗产。原文如下:

在以往漫长的岁月中,辽源先民聚智慧、凝心血,在与天地自然和谐共生中,孕育出丰富多彩的民俗风情,创造出一个又一个熠熠生辉的非物质文化瑰宝。它们以隽永之姿承袭着滚烫的历史、承载着远去的记忆,成为社会发展的见证者和记录者,让今人得以在沧海巨变中触摸古老文化的温热,感知古代先贤的智慧,感受来自辽源这方热土的“根”与“魂”。随着时代变迁、社会不断进步,人们的生活方式也在逐渐朝着快节奏、智能化的方向发展,能够不怕耗费时间和精力专注地去做一件事变得尤为可贵,让老一辈的文化传承下去也成为辽源非遗传承人毕生的追求。他们用自身行动弘扬着中华民族几千年的优秀传统文化,小到一块鱼骨、大到一幢建筑,辽源的非遗传承人真切地向世界展示了祖先遗留下来的精神财富——

东辽鱼骨画 以腐朽化神奇

远看山有色,近听水无声。说到画,人们首先想到的是国画、油画、水墨画,然而,在辽源市渭津镇,却有这样一位手艺人,他用废弃的鱼骨作画,万千景色风姿跃然于纸,依形入画,依意组画,赏心悦目的美丽定格于方寸之间,他就是辽源市非物质文化遗产东辽鱼骨画的传承人李华。

走进李华老师的鱼骨画博物馆,一幅幅别致传神的画作映入眼帘,栩栩如生的梅花、摇曳婀娜的兰花……每一幅精致的画作,都离不开李华老师夜以继日对鱼骨画的钻研及热爱。李华和鱼骨画的缘分,可谓是从他很小的时候就注定了。小的时候,李华的奶奶经常给他讲江鱼的故事,家里常做的菜也是松花江的鱼。2002年下岗后的李华,对人生充满了迷茫,偶然间在母亲家看到炕柜上的蝴蝶玻璃花图案与鱼骨身上的两块骨头极其相似,这激发了李华用鱼骨作画的思路。在没有任何经验的情况下,李华开启了艰难的创作之路。起初,光是购买创作鱼骨画所需的各种材料便花光了他的所有积蓄,经济拮据到连出门坐公交车的钱都没有,但即使这样,李华从未想过放弃。在艰难的条件下,他凭靠着坚定的意志和对艺术的执着追求,创作出了艺术道路上的第一幅代表作品《蝴蝶》。为了省下画框装裱的费用,便自己用木料为其做了画框。

鱼骨画的特点就是保持它天然的本质。李华介绍,制作鱼骨画的前期工序很多。首先要把鱼骨放入水中清洗干净,泡去腥味、消毒。接下来放在阳光下晒干,分类待用,然后开始构思画面大小和画面图案,精选所需要的鱼骨,最后构思好形状。光是开始作画之前,就有将近十道准备工序。鱼骨小则几毫米,大则犹如一把尖刀,在李华的巧思、巧手下,从不起眼的厨余垃圾,变成一幅幅花卉、动物、风景、昆虫、人物……李华这一做,就做了二十多年!也正是因为他的坚持,使鱼骨画这项民间艺术远近闻名,成为辽源的一块艺术“招牌”。

世上并不缺少美,只是缺少发现美的眼睛。被我们所丢弃的鱼骨头,就这样在李华老师的手中化腐朽为神奇,这也正是非遗文化需要传承的原因及魅力所在。

简讯:

8月25日,农业农村部网站发布《2023年中国美丽休闲乡村名单公示》,东辽县辽河源镇安北村入选。

 

责任编辑:    编辑:杜   校对:

报送:市文旅局,县委宣传部

发送:局直各单位各乡镇文化站,机关各科室

电话:0437-5558805            邮箱:419274095@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