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录/注册 搜索
首页>资讯>详情页

《辽源日报》发表渭津小剧团发展纪实 《根植沃野 花绽农家》(三)

发布时间:May 14, 2024 | 作者:


东辽文化信息

27

东辽县文化广播电视和旅游局                    2024513

《辽源日报》发表渭津小剧团发展纪实

《根植沃野 花绽农家》(三)

 

2024年5月10日,《辽源日报》第三版整版发表杜发采写的纪实文学《根植沃野 花绽农家——东辽县渭津镇业余农民小剧团发展41年纪实(下)》,现转发如下:

 

根植沃野 花绽农家

——东辽县渭津镇业余农民小剧团发展41年纪实(

  

编前:

具有浓郁地方风格的东辽二人转民俗文化特色鲜明,是研究东辽河源头流域各民族文化艺术在渗透、交融、互补、创新中演变、进化的“活教材”,具有较高的艺术欣赏价值与多民族民俗学研究价值。2007年东辽二人转被辽源市政府列为“辽源市第一批非物质文化遗产”;东辽县分别于2004年、2008年被中华人民共和国文化部命名为全国唯一一个“中国民间艺术(二人转)之乡”;2009年东辽二人转被列入了吉林省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

东辽县渭津镇的二人转历史可追溯到清朝末期,1982年,东辽二人转第十七代传承人刘思潭在东辽县渭津镇成立了“东辽县渭津农民小剧团”。从1982年创建到2023年,东辽县渭津镇业余农民小剧团整整走过了41年的历程。回望这41年,小剧团历尽艰辛、执著追求,弘扬了民间艺术,得到社会各界认可,也为传承东北文化、宣传家乡特色做出了卓越的贡献。

正文:

第三篇 徐徐地再度凌空

东辽县山杏艺术团的组建,得到了闫学晶和县领导的鼎力支持,也揭开了小剧团发展的新篇章,将走入慢车道的小剧团,重新拉入飞速发展的快车道。

 

寻突破 小剧团再度崛起

2010 年,小剧团演职人员人心浮动,那时闫学晶回家乡演出,看到剧团的震荡,觉得很可惜。在她的呼吁下,也是为了响应国家大力繁荣发展文化事业的相关号召和保持小剧团的巨大影响力,东辽县委、县政府着力在经费上对剧团予以投入、在人员上给政策、在设备上给扶持、在市场上给帮助,重新组建渭津小剧团,并更名为“山杏艺术团”。闫学晶任名誉团长,刘思潭任艺术顾问,刘永会任团长。

小剧团起名“山杏艺术团”,一是当时电视剧《刘老根》红遍大江南北,闫学晶在剧中饰演的刘老根女儿山杏一角为观众所熟知和喜爱;二是因为山杏作为生长在荒山野岭上的杏树果实,不惧风雨,繁衍生长,山杏的品质很好地诠释了小剧团的本色。

2011 年在河北卫视“大牌生日会”节目中,闫学晶亲手接过了山杏艺术团团长刘永会为其颁发的“山杏艺术团名誉团长”证书。山杏艺术团组建后,先后从省内外招聘30多名优秀青年二人转演、乐员,重新购置一批服装和设备,演职人员的演出条件和节目质量有了很大提升。

山杏艺术团团长刘永会说:“小剧团恢复后,县文体局在办公场地极为紧张的情况下,时任东辽县文化新闻出版和体育局局长杜发对此非常重视,专门为小剧团腾出了办公场所和排练场地,为小剧团解决了很多实际困难。各级政府也对我们进行帮助和扶持,加之百姓对文化艺术需求的不断增长,我们的演出也越来越多。”

 

求生存 无惧困难闯市场

20115月,山杏艺术团起步之初,条件比较艰苦,要生存发展,必须自己闯市场,通过商演创收 ,解决经费不足的问题。

为解决缺少启动资金的问题,山杏艺术团争取到了为县计生局演出的机会。他们历时两个多月的时间,赶排了宣传计生工作的《婚育新风进万家》专场文艺剧目,在东辽县13个乡(镇)40多个行政村进行宣传演出,共演出42场,达到了宣传、教育与娱乐、创收共赢的效果。

作为名誉团长,闫学晶也一直把山杏艺术团的发展挂在心上。山杏艺术团成立后不久,她多方协调联系,积极为山杏艺术团打开市场。在她的努力下,吉林省东北袜业纺织工业园邀请山杏艺术团演出;通化大泉源酒业公司也与山杏艺术团开展合作。剧团为大泉源酒业创作的专题节目分别在吉林、辽宁两省进行宣传演出40多场,每场演出都收到了很好的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也为艺术团的起步发展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山杏艺术团助力大泉源酒业在辽宁省铁岭调兵山演出时,闫学晶同李静、王红梅等知名演员前往登台献艺,为山杏艺术团演出助阵。在辽宁省清河演出时,邀请闫学晶等明星参加艺术团演出,山杏艺术团随着演出增多、质量上乘而名声大噪。

 

闯市场 披荆斩棘克时艰

20115月艺术团成立开始,经过对唱腔、身段、步法、舞姿以及技法、技能的系统培训后,山杏艺术团的一台台节目排练起来,剧团又重新回到了人们的视线中。剧团演出闯市场,说起来容易,做起来很难。在运行过程中,要克服诸多困难。剧团早先用辽源市农科院给的一台破旧半截车拉舞台板、服装、道具等。下乡到各地演出,演乐员们需要自己动手搭建临时舞台。拉演员用的是县一家机关单位赞助的大客车,大客车空调不好使,车内夏热冬冷,最大的问题是大客车车顶漏水,一到雨天,司机头上就“下雨”,为不影响驾驶,演员们只能轮流给司机打伞。

一次去辽宁庄河演出,一行人刚到西丰,用作舞台的车就坏了。他们返回取备用舞台车,大客车又出现了故障,一直到晚上8点多才赶到演出地点。观众已经在现场等候多时,为了不让热情的观众再等,演员们顾不上吃饭,立即为观众们送上精彩的表演。还有一次,山杏艺术团去辽宁演出,当时正是中秋节,所有演职人员都没能与家人团圆。

2013年,山杏艺术团为大泉源演出期间,在集安去往白山的途中,由于大客车肇事,舞台车也无法使用,演出无法正常进行。但许多闻讯赶来观看演出的群众在热切地期待着表演。于是,艺术团在当地租用了一个临时舞台进行演出。正是凭借着一次次的认真对待舞台和观众,中介商和观众才会对艺术团赞不绝口。

 

火出圈 艺术团迎新生

恢复后的小剧团开始演出后,演出任务便接连不断,他们把政策宣传、商品宣传融入剧目之中。最初,山杏艺术团除了为县计生局、大泉源酒业进行专场演出外,还以见义勇为和法律知识为内容的演出。经过大家的共同努力,山杏艺术团已成为东辽文化产业的一个品牌和亮点。

到了冬天,数九寒冬,滴水成冰。但只要一听说山杏艺术团的流动演出大巴要来了,村民们便早早地去抢一个看戏的好位置。大巴走到哪里,都会点燃寒冬里的“一把火”。艺术团演员分成几个小分队,三五一组,挨家串门,逐村逐户、送戏、送歌声、送惊喜。他们的歌声飘扬在农民家,飘扬在田间地头,遍布村屯每一个角落。

东辽县的各种大型文艺演出更离不开山杏艺术团。每年东辽县的春节文艺晚会都由山杏艺术团负责排演所有节目。他们每年公益演出和商业演出100多场,对传承、振兴东辽二人转艺术事业起到了积极的推动作用。说起山杏艺术团,在有着全国“二人转之乡”美誉的东辽县可谓无人不知。这个农村业余小剧团已走过41年的风雨历程。如今,成了东辽县文化艺术发展的顶梁柱。

 

第四篇 栩栩的醉人图景

一个由农民自发组成的业余小剧团,历经四十一年风雨,培养出数十位优秀演乐员、二人转教育工作者,而且经历坎坷而转型后的剧团越来越红火。

 

根植家乡沃土 孕育艺术硕果

立足本乡本土,才有生长的土壤;心系广大农民,才能送戏上门、永葆活力。小剧团在服务方向上立足本地,面向农村;在剧种上是以演出地方戏为主,兼演歌曲等其他艺术形式。演员活跃在东辽大地,为农民播种欢乐,深受农民喜爱。有一次演出结束后,村干部受村民委托,上台给演员发彩钱,演员婉言谢绝,观众硬是不允。他们说:“演员不光让我们点戏,演戏还真卖力气,真拿我们‘老庄’当回事儿,给几个彩钱,表示我们的心意。”

小剧团全体演乐员均出自农村家庭,农家是他们艰苦创业的精神资本,对民族民间艺术的执着热爱是他们固守家乡艺术舞台的坚定信念,而“还民间的艺术于民间”则是渭津镇业余农民小剧团永远不变的从业操守。

 

演乐人员一家亲 不是亲人胜亲人

在小剧团中,刘思潭是既当“严父”又做“慈母”。在工作中,他对演员严格要求,因而出“严师出高徒”;在生活上,他把演员当家人,关心爱护。1984年春节放假期间,小剧团的10多名演员在渭津镇扭秧歌,食堂没有开火,刘思潭就把演职员们叫到家里吃饭,一管就是五六天。

在刘思潭的教育和影响下,小剧团的每个成员都把剧团当作自己的家。在小剧团干了17年的金国良就是其中之一。他在剧团中是出类拔萃的人才,组织能力、工作能力、凝聚力都很强。在刘思潭忙不过来的时候,他就是大家的领队,并得到大家的认可和信赖。一次在辽宁演出时,天下着大雨,又遇突然停电。金国良借来脚蹬子冒雨爬上电线杆检修线路,为演出争取时间。

后来,金国良被确诊为癌症晚期,但他的内心依然时刻惦记着小剧团。一次,小剧团在足民乡演出,金国良骑着摩托车带着家属来到现场,并走上舞台深情演唱了一曲《小白杨》。金国良去世后,刘思潭和曾经一起工作的剧团演乐员们多次去他家看望、慰问家属,帮助他家解决一些生活困难;工作忙碌的闫学晶也连续多年带着礼物去看望他的家属。在小剧团这个集体里,人与人之间的感情深厚,互助帮扶,一直是个和谐友善、团结向上的大家庭。

 

超前的“菜单式”服务

经商人常说“百货迎百客”。小剧团的演出却是“百戏迎百客”。小剧团反反复复地到各个村屯演出,每个地方的观众群体变化不大,想要老百姓百看不厌,就要不断地提升技艺、推陈出新。小剧团的剧目做到了与时俱进、紧跟时代步伐,精准定位观众、满足群众需求,追求以多取胜、让人百看不厌。

据刘思潭介绍,小剧团排练的剧目高达50余出,演员们都是“一专多能”。刘思潭将排练的剧目做成折子,每到一处,他把演戏的折子拿出来,就像到饭店在菜谱上点菜一样,让村民去点戏,赢得了广大农民的赞誉和爱戴。2018年,在创建国家公共文化服务体系示范区中,提出了开展“菜单式”“订单式”服务。当年刘思潭让村民点戏,与国家要求的“菜单式”“订单式”服务同出一辙,且超前了三十多年。事实证明,百姓的需要、百姓的喜爱、百姓的赞誉以及把东辽大地视作艺术大舞台,是渭津镇业余农民小剧团最好的存在理由。

 

精心培育严格管理 打造优秀演艺团队

“做好人、演好戏”是小剧团的“团训”。在长达41年艰苦的经营实践中,有效的管理是该团生生不息的动力之源。小剧团管理一直坚持科学化、军事化、人性化。为激发演员积极性,小剧团实行按剧定分,多劳多得,人尽其才,最大限度地发挥每个人的作用,按劳取酬,演出中出现失误的要进行处罚,以增强每个演员的集体荣誉感。

教师出身的刘思潭排练和演出时把演员当学生对待,严格要求;刘思潭是党员,生活中他让演员也接受党员教育,每周召开民主生活会,内容涵盖作风、台风、艺德、技能、团结、亲民等等,全体演乐员在会上找差距、觅不足,看先进、学榜样,并对自己和其他演乐员存在的问题敞开襟怀展开批评与自我批评。多年来,小剧团坚持团结、和谐、向上、一流,没有钩心斗角、没有互相拆台。以老带新,形成了团结合作、艰苦奋斗、风清气正、争创一流的良好局面。

除了每周开一次民主生活会,每天演出结束后,刘思潭团长都要进行总结,并严格要求小剧团的演职人员不仅要在舞台实践中不断提高艺术修养,还要在社会实践中不断提高德行标准。小剧团演员学习老八路的作风,下乡演出要遵守“三大纪律,八项注意”。在农户家住宿,会把农户家院子打扫干净,把水缸里的水挑满,帮着打扫卫生。夏天农户家的菜园子里各类蔬菜、水果比比皆是,但演员们从来不伸手。就是在演出中间,有时村干部为了答谢演员赠送西瓜、鲜果,台后的演员都会等到台上的演员演出结束回来一起品尝。

小剧团每次下乡演出都要克服很多困难,从未因条件艰苦、环境恶劣而怠慢了任何一位观众。有的老年人在家看家没看到戏,他们就单独表演选段或唱几首民歌送戏到家。特别是每到一个乡(镇),必先到敬老院为老人慰问演出一场。期间,不仅搀扶老人看戏,还帮老人干活,这已经是这个剧团工作中的一项常态化举措。大家在演出活动中,给孤寡老人送去欢乐,也让自己的身心一次次得到洗礼与升华。一次在建安镇安义村演出,演员主动搀扶一位老奶奶看戏,并让其到前排就座。老人很受感动,第二天亲自送来一筐青苞米让演员们尝尝鲜。群众对小剧团赞扬说:“这帮小演员,不像唱戏的,真像当年的老八路。”

刘思潭说:“我们小剧团下乡和农民同吃、同住、同劳动。记得有一次我们演完戏回到借住的一户农家,这家老两口都去看戏了,地里起一半的土豆子扔满地没来得及收。我一看天快黑了,就领着几个男生到地里帮忙收土豆。大家到地里挑的挑、拣的拣,一会就干完了活儿,老两口十分感动。”

 

背靠坚强后盾 勇闯文化市场

小剧团的发展离不开文化部门的大力支持。吉林省群众艺术馆早在1986年就把辅导渭津小剧团列入重点工作,多次派经验丰富、业务精通的老师驻团辅导;东辽县文化馆、吉剧团领导和演职员经常深入到小剧团,实行业务包干辅导;省、市专业剧团演出,为小剧团免费留票,创造观摩学习条件;省文化厅组织全省汇演,市文化局积极推荐小剧团代表辽源市参加汇演,使小演员开阔了视野,提高了素质。市、县文化局领导十分关心小剧团的发展,多次陪同省、市级领导观看小剧团演出,并为小剧团赠送演出服、器材。各级文化主管部门的关怀支持和热心辅导是办好农民业余小剧团的重要条件。

 

当好领路人 一起向未来

小剧团的生存与否,领导是关键。刘思潭熟悉和热心群众文化事业,有较强的事业心和责任感,他与小剧团同甘共苦,外出演出亲自领队,不仅在排练场上当导演、舞台上当乐员,还以前途理想教育为重点,开展政治思想工作,常态化建立了民主生活会、总结表彰会、演出讲评会、谈心会等制度,帮助演员不断成长。

刘思潭是镇文化分馆的领导,又是剧团的团长。在资金有限的情况下,他领着演员上山打柴。他的爱人就是团里的义务炊事员,培养了演员艰苦朴素的作风和坚韧不拔的精神。他带队下乡,演出时参加伴奏,干重活走在前头。省文化厅领导来馆联检时,听了他的汇报,看了小剧团的演出,称赞道:“有头脑、有招法,刘思潭是一个开拓型的干部。”刘思潭多年被评为先进工作者、县劳动模范。他领导小剧团在坎坷不平的道路上,谱写了辉煌灿烂的篇章。

历经了四十一年的发展,现如今的山杏艺术团多次被中宣部、文化部及吉林省授予“服务农村、服务基层”先进单位,为东辽县赢得了文化部命名的“中国民间文化艺术(二人转)之乡”“全国文化先进县”等殊荣。山杏艺术团为繁荣东辽文化事业、满足广大群众文化需求作出了积极贡献。繁荣发展文化事业和文化产业的春风正劲吹东辽大地,我们相信,春风劲吹山杏红,山杏花开香更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