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录/注册 搜索
首页>资讯>详情页

渭津镇亮现民间艺术奇葩 “鱼骨画”堪称“中华一绝”

发布时间:Sep 17, 2008 | 作者:张英杰 兰伏虎


东辽文化简报

 

 

东辽县文化新闻出版和体育局主办       2008年9月17日

 

渭津镇亮现民间艺术奇葩

“鱼骨画”堪称“中华一绝”


李佳桐  兰伏虎


经过20多年潜心的研磨,东辽县渭津镇官家村6组村民李华创作的“鱼骨画”,在吉林省民博会、艺博会及广交会上夺人眼目,受到业内外人士的一致赞誉,其作品在美国、马耳他等欧美国家展出时,以独特的东方民间艺术魅力征服了广大观众,被外国朋友誉为“中华一绝”。

顾名思义,“鱼骨画”是以鱼骨刺做原料,通过清洗、打磨、烘干、防腐等20多道复杂工序创作而成的民间工艺品。据考证,在我国用鱼骨做为装饰品,早在新石器时代就已经出现,生活在中国最北部的鄂伦春族先民,也有用鱼骨作画的民俗文化传统,只因这项民间艺术形式的复杂工艺及其对作者美术功底要求非常严格,“鱼骨画”的传承者少之又少,作品因不易于保存也少有流传。

李华的“鱼骨画”在继承先人创作技法的同时,运用现代技术加以改良,所用刀、剪、镊子、胶、防腐剂等都是针对“鱼骨画”的创作而专门研制的,并参照国家标本制作应用技术,防腐处理方面得到有关专家的认可。他受先民大智慧集成的造型艺术风格启发,在对作品原料—鱼骨刺利用上,以不着任何色彩为原则,并遵照“遵其意、保其神韵;仿其形、保其天然之美;画髓骨、保其独有特色”的创作理念,将一根根餐桌上的弃物—鱼骨刺,幻变成艺术价值与经济价值不菲的工艺品。

2004年以来,中央电视台、吉林电视台、《新文化报》、《长春晚报》、《东亚经济新闻》等多家媒体报道了李华与他的“鱼骨画”。目前,李华的“鱼骨画”正在申请列入“吉林省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名录”的过程中,东辽县文体局对其向民间文化艺术产业方向发展将给予高度的关注和重点扶植。

 

安恕镇小城村秧歌队越办越红火

 

为进一步贯彻落实《全民健身计划纲要》,丰富村民的文化生活,安恕镇小城村在村民庆金友的积极倡导下,成立了小城村秧歌队。小城村以前就是一个远近闻名的秧歌村,上至花甲老人,下至学龄儿童都喜爱扭秧歌。成立秧歌队后,村民的积极性更高了,纷纷参加到秧歌队伍中来,现有队员70多人,统一着装,有人员管理,他们常常自编自演秧歌,经常在本村及附近村表演,受到村民的热烈欢迎,极大地活跃了村民的文化生活。(安恕镇文化站王冰峰供稿)


本期责任编辑:张英杰 兰伏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