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录/注册 搜索
首页>资讯>详情页

迎二十大 助力乡村振兴 东辽县文联组织文艺家进行采风活动

发布时间: | 作者:


东辽文化信息

35

东辽县文化广播电视和旅游局                    2022915

喜迎二十大 助力乡村振兴

县文联组织文艺家进行采风活动

为贯彻落实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和习近平总书记关于文艺工作的重要论述,喜迎二十大,9月7日,市文艺评论家协会、县文联组织开展了“助力乡村振兴、讴歌大美东辽”系列采风活动20余人参加活动。

在朝阳村,大家参观了朝阳村民俗文化展示馆。民俗文化是一种历史悠久的文化遗产,见证着一个地方历史文化长期积淀凝聚的过程。岁月流逝,时代变迁,民俗博物馆,留住了历史记忆,让人们回到被鸡鸣羊叫唤醒的清晨,想起老牛拉车的黄昏,重新回顾过去的沧桑与辉煌。失去的和即将失去的是最珍贵的,朝阳村民俗文化展示馆,让人们回忆过去,记住乡愁。

党建主题公园是来朝阳村的必打卡之处,巨型大花篮是这里的“明星”。在朝阳村法治长廊,面对着清清湖水和姹紫嫣红的花海,县作协主席丁铭春向大家介绍了朝阳村近年来发生的翻天覆地的变化。并讲解了从国家战略高度重视农业生产,尤其是粮食生产和粮食安全问题,阐释了粮安天下,食为政首的重要意义。介绍了如何藏粮于地、藏粮于技,如何推动粮食生产的产业化发展,提高农业收入,持续推动乡村振兴。

11时许,大家驱车来到宴平林场大院。“落落盘踞虽得地,冥冥孤高多烈风”,一个绿色的“巨伞”映入大家的眼帘,大家不禁啧啧称奇。据林场工作人员介绍,这棵树的树龄是68年,占地面积200多平方米。松树上分出十几个大树杈儿,每个大树杈上又分出许许多多小树杈儿。它不像柏树那样笔直挺立,庄重肃穆。不像榕树那样枝叶茂盛,绿荫如盖。也不像桂花树那样翠绿,闪烁着油亮的光泽。但是,却有其他树都不具备的坚强的高贵品质。

20多分钟后,大家已站在辽河水库大坝上。近年来辽河流域以及辽河村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一畦春韭绿,十里稻花香。”“三百工程”万亩稻田一碧千里。稻田被整齐地分割成一小块一小块,微风吹来,稻田像起伏的波浪碧波荡漾。一幅幅优美、清新、幸福的美丽乡村画卷,在东辽大地上铺展开来。远处寒葱顶层峦叠翠,眼下稻田整齐划一,均衡排布。渠道条条,碧水涌流。这里一年四季游人不断,已逐渐成为人们休闲旅游的打卡地。

采风团一行所乘的五辆汽车飞快地行驶在东辽最美公路辽河源头段,12时许到达美丽的辽河源镇安北村,一个个整洁的院落呈现在大家面前。红灯高挂,鲜花盛开。县文联秘书长尤金华介绍了这里的自然情况。安北村是东辽河发源地,群山环绕,山川沟壑起伏,河流南北纵横,形成自然的生态保护屏障。东辽河源头区域位于哈达岭山脉小寒顶子峰南麓的安北村五组,源头和七处泉眼形成七星北斗望月的自然景观。这里林草丰茂,生态宜人,因出产素有清朝皇家贡品之称的野生寒葱而得名。山谷中有成片的百年古梨树。每年五月雪白梨花应时盛开,蔚为壮观。山上郁郁葱葱,鸟鸣啁啾。山下流水淙淙,花香四溢。相信不久的将来安北村将成为“春赏梨花品寒葱,夏寻源头游花海,秋食野果观红叶,冬滑瑞雪住民宿”的休闲旅游胜地。

在乡村振兴的进程中,辽河源镇把开展农村环境整治三年行动纳入首要日程,科学统筹谋划,紧紧围绕“五个抓手”“四项工程”“两大任务”,坚决打好垃圾清理、造林绿化、创建“美丽家园”三大会战,全镇人居环境持续提升,群众的幸福感、获得感显著增强。

参加采风的活动人员纷纷表示,将拿起手中的笔潜心创作,将辽河源头厚重的人文景观、自然景观和乡村振兴的工作成效、群众的幸福感和获得感,通过文艺作品的方式呈现出来,助推辽河源乃至我县乡村振兴和产业发展。(撰稿:薛成龙)                             

 

 

 

 

 

 

责任编辑:刘永会  编辑:杜   校对:徐英良

报送:市文广旅局,县委宣传部

发送:局直各单位各乡镇文化站,机关各科室

电话:0437-5558805            邮箱:1214173816@qq.com